认知觉醒 #
最近读完了《认知觉醒》,虽然貌似认知依旧没有觉醒,但看了某些句子感觉很有道理,想写在这里记录一下,也分享给大家,如果有那么一两句话触动到大家,那我的分享也算值得了。
如何更高效率地学习? #
多在舒适区边缘试探 #
学习东西一般可以分为舒适区、舒适区边缘和困难区,就像做题一样,始终做你已经掌握的滚瓜烂熟的简单题意义不大,始终做那些你没有任何思路的困难题对你帮助也不算太大,长期下去你会丢失信心,也没有坚持下去的动力。而在舒适区边缘是最好的,多做一些对你来说是中等难度的题,每道题稍微有点思路,但想得还不是特别明白,这种题你掌握起来也会更容易,不断拓宽自己的舒适区,自己的能力也会提高得很快。
有读也要有写 #
教是最好的学、用是最好的学、输出倒逼输入、请用作品说话。只读不写的学习是不完整的,是低效的,写作时如果不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转述,也是无用的。如果你只是把精彩的句子摘了出来,那也只不过是个阅读笔记而已,不代表你已经掌握了这块知识,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新概念。
如何衡量一本书对自己是否有价值 #
前几天在公众号友情推荐过一本其他公众号主写的书,这个公众号主是我很敬仰的一个前辈,工作了十多年,始终在钻研技术,技术能力相当强,个人认为不亚于我们听过的很多国内技术大佬。他把自己这十多年的沉淀和经验浓缩到了一本书中,个人认为是值得一看的,然而群里却有人说连5块钱都不值。
每个人对某件事物都会有自己的观点,我理解并尊重,但也希望有的人能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,不要随便喷人。总有那么一小群人,看过别人写的好文章,享受着别人别的公司和平台带来的便利服务的同时,不曾有一丝感谢,别人只要有一点小瑕疵时,或者被你找到点吹毛求疵的机会,就启动喷人模式,咋想的呢?少逛点微博?
分享一段在书中看到的句子:
听一个人说话就能大致推断出他的学识和修养水平。比如那些对自己的观点、见解异常坚持,对别人的观点又油盐不进的人,基本上可以被视为学识浅薄或修养一般的人,因为学识浅薄的人除了自己的原始视角,通常很难感知到其他外部视角,所以就会抓着第一判断死死不放,因此,其修养表现也不高。
反观那些学识或修养高的人,他们表达观点时通常非常谨慎,常用“也许”“可能”等表述。这真不是他们故意谦虚,而是因为懂的越多,看到的角度越多,就越知道用一句话或一个观点无法把事情描述清楚。
换句话说,一个人的性格和脾气好不好,也取决于他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:视角单一的人容易固执、急躁和钻牛角尖,而视角多元的人则表现得更为智慧、平和与包容。
其实读书不要在于读了多少内容,要看这本书是否有某个点对你有所触动,哪怕只有一个点对你有所触动,这本书也是值得的,你也没有白读这本书。
读书大概就是这样,大段大段的文字读过,最后有那么一两句打动了你,改变了你,你阅读的意义就实现了。
我自己加入了很多大佬的知识付费星球,多数都是三五百的,最高也有3000多的,在星球里我多次看到过类似的观点,怎么判断你付的费用是否值得,如果你在星球中看到了哪怕只有一篇能够让你触动的帖子,你阅读后尝试着做出改变,那你的付费就是值得的。我在这些星球里都有过收获,我也认为我的投资是值得的。
作者的思想通过文字被清晰无误地记录下来,简洁精炼,而你只需要花几十元就可以直接获得。从这个角度看,读书不再是扫视白纸上黑字的重复动作,每读一本书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一次名人访谈,就是在和顶级的专家交流谈话。
当然,这只适用于小额消费,据我所知,现在很多人、很多机构的收费有五六千,甚至还有上万的,这种我不知道怎么衡量,只能劝大家谨慎消费。
行动起来,尝试改变 #
听过很多道理,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。阅读最后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,不然很难有改变。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思考和行动改变自己。懂得百点,不如改变一点。真正的成长不在于懂得了多少道理,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。
读了这本书后,我尝试要做的改变:
- 重新养成早起的习惯
- 尝试每日反思 + 复盘
- 养成每天写至少200字的习惯
总结完毕,水平有限,梳理的可能还不够透彻,希望多多包涵。